安徽:科技铺就崛起路
转载 2009-09-23 09:33科大讯飞开发的语音产品,在我国航天卫星监控中得到运用;淮化集团研发的推进剂——高纯度液体四氧化二氮成功助推“神七”飞天;合力叉车成功开发出14吨—45吨重型堆垛机,填补我国同类产品空白…… 2009年7月10日,我省有6家企业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0家企业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统计显示,今年我省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这一个个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不平凡的成就,正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科技事业取得跨越式蓬勃发展的缩影。
科技实力领风骚
60年来,我省科技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解放前夕,我省科技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我省从建立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入手,逐步形成科技体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科研机构开始陆续建立,科技队伍迅速壮大。1977年到2005年,中科院合肥分院、中电集团38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纷纷落户合肥,这些科研机构与先期迁入合肥的中国科大一起,带动了安徽的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合肥逐渐树立较为突出的科技、教育优势,成为全国重点科教基地之一。
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我省科技事业进入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壮大期。2008年,我省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创新型安徽建设”进入重要阶段,以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形成。科技创新成为我省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主导力量。
60年春华秋实,我省的科技实力举世瞩目:拥有“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受控热核反应装置”、“同步辐射加速器一期、二期”、“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是全国除北京以外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地区;此外还拥有“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创新载体及4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专业技术人员近104万人,拥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15个,建设了378个国家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十五”以来,全省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申请专利16531件,授权专利9051件。
60年的光辉历程,江淮大地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科学技术之林。6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江淮儿女“科教兴皖”的梦想。
科技创新写华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逐年增多,许多原创性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58年开始动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工程,在我省科技事业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取得的几项重大科技成果,则体现了极高的自主创新水平。 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项目,使我国核聚变研究跨进世界前沿。奇瑞公司的“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首次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唯一的一等奖。
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2008年度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美国《SCIENCE》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该校陈仙辉教授研究小组发现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成果又榜上有名。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初见曙光。 2009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不久又在芜湖市建成世界第一个“量子政务网”,这标志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正走进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量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体现其应用价值。
2003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创新推动”战略,工业企业实施技术开发项目年均增长30%以上,新产品开发数位居中部省份第一位,创新环境从2003年的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7位,创新能力由2003年的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12位,技术市场成交额由第19位上升到第15位,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5个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在中部六省位居前列。
科技产业高成长
围绕“建设创新型安徽”主战略,依托火炬计划等,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988年的1059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3212亿元,年均增长4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2%,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328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353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40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9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87亿元。
2007年8月22日上午,奇瑞第100万辆汽车——奇瑞A3在奇瑞汽车第三总装厂缓缓驶下生产线。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迎来的第一个“100万辆”,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已驶入全新时代。在奇瑞自主创新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江淮自主品牌汽车也迅速茁壮成长。江汽从一个“资产为零,利润为负”的企业,到雄踞中国汽车业十强,这样令人瞩目的超常规发展同样是因为安徽人打好了自主创新这张牌。
以汽车产业为龙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开花,迅速成长。 “十五”以来,尤其是近三年,我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如合肥锻压集团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大型、数控、精密液压机;中鼎集团攻克纳米粉体团聚分散技术,研发出世界寿命最长汽车减震器油封;安凯电动客车、杰事杰高温尼龙、海螺余热发电装备、全柴欧Ⅲ柴油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通过科技攻关,被列入省“861计划”,拉动产业投资567亿元。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初冬相约申城,bauma CHINA 2024即将开幕——中叉网诚邀您共迎盛会
- 本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回顾(2024.11.10-11.16)
- 卓一智能叉车在CeMAT ASIA (2024)展示物流领域的先锋力量
- 镭神智能激光雷达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赋能低空经济新时代
- 关于对行业标准《工业车辆 踏板加速器》《工业车辆 视频监视系统》(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 “感恩 同行 再出发”--中叉网25周年庆典在上海圆满举行
- 本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回顾(2024.11.3-11.9)
- 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110)2024年系列会议在法国库尔布瓦成功召开
- 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110)2024年系列会议在法国库尔布瓦成功召开
- 数智赋能、智慧搬运--2024中国工业车辆与移动机器人数智化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