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出路在何方?
转载 2015-01-05 08:17 黄政 来源:工程机械与维修近年来,再制造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最火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工程机械主机厂还是代理商,抑或是零配件供应商,都在关注工程机械再制造,并跃跃欲试准备实践再制造,仿佛再制造是一个巨大的金矿,真有点蜂拥而上的势头。这也真算得上中国特色了,但现实又会是什么样?
从再制造这个业务本身的发展来看,它起源于成熟市场,而通常的标准是再制造的产品要达到或高于新品的质量标准,先不论这个标准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其传达的信息,是对品质的要求很高。因此,区分并管理再制造、翻新和大修这几种后市场业务模式时,每一位工程机械后市场的从业人员都需要有深刻的认识。
再制造在中国是一项新业务,可能推动该业务的一系列主要因素也恰恰是再制造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因。从这个角度来讲可将再制造分为3种类型。
其一,市场导向型的再制造。这种类型的再制造业务是由市场推动,市场有客户,从而产生刚性的市场需求。但就目前在中国从事再制造的厂家来说,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客户还不会为再制造买单,至少不会有大批量的客户为此买单。在中国市场和客户群体中,价格仍然是第一要素,不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很难吸引客户,同时,企业还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否则再制造很难开展。目前,中国的客户对高质量的大修和翻新还未能完全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再制造的接纳程度可想而知。而目前再制造领域有一定业绩的厂家,无一不是具有特定的客户群体,如军用,或有特定行业应用的客户,如船舶航运的动力系统等,除此之外,大部分厂家仍都处在“概念销售”阶段,距离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二,技术和生产导向型的再制造。再制造是一种相对具有较高复杂性的业务,其技术研究领域和生产领域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新的技术挑战。这更容易让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技术研究和生产组织层面(包括大家所关心的逆向物流等)的问题。比如,强调长时间的技术投入和需要形成多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等。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现有的生产厂家在投入大量资金后,发现很难实现盈利,所再制造的产品大部分只能用于索赔等非真正客户需求层面。此外,对到底生产什么,是核心部件还是其他部件,仍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仅停留在根据自己的能力生产产品,或是采用“以产定销”,而不是“以销定产”的模式,这是在中国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算是“中国特色”。
其三,政策导向型的再制造。再制造对环境和资源的再利用毋庸置疑是国家推动工程机械行业再制造发展的出发点。与之相配套的是国家在土地使用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亦在研究下一步的支持政策,这也是大家投入再制造的一个主要动因。但我认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再制造形成市场化产业并提高工程机械行业的运行效率。基于这个角度,对于每一个从事再制造的企业或者计划从事再制造的企业来讲,是否可以快速形成客户群体,才是企业在申请国家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通常,这类政策也有附加条件,容易导致超出市场发展水平的产能及投入,这点想必一定不是大家所期待的。
中国的再制造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和客户不够成熟,且受到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制约,离真正起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我认为,对于每一个从业者来说,什么时候迈开步,迈多大的步,更多的是在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把握好市场化这个最根本的主线,借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形成的强大的上下游产业链,将每一环做精做强,才是建立中国特色再制造的关键。
作者介绍
黄政:工程机械专业,曾任职于工程机械代理商,2002年加入沃尔沃建筑设备,历任区域销售经理、大客户销售经理、中国区副总裁-大客户销售副总裁,现任中国区副总裁,分管后市场及客户支持。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初冬相约申城,bauma CHINA 2024即将开幕——中叉网诚邀您共迎盛会
- 本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回顾(2024.11.10-11.16)
- 卓一智能叉车在CeMAT ASIA (2024)展示物流领域的先锋力量
- 镭神智能激光雷达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赋能低空经济新时代
- 关于对行业标准《工业车辆 踏板加速器》《工业车辆 视频监视系统》(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 “感恩 同行 再出发”--中叉网25周年庆典在上海圆满举行
- 本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回顾(2024.11.3-11.9)
- 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110)2024年系列会议在法国库尔布瓦成功召开
- 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110)2024年系列会议在法国库尔布瓦成功召开
- 数智赋能、智慧搬运--2024中国工业车辆与移动机器人数智化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