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在攀登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最高峰中坚定前行
9月21日,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上,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发表主题演讲,并就当今形势下的产业格局观和徐工的战略选择展开了精辟论述,引起了现场的热烈反映及广泛讨论,被定义为徐工的“可持续发展构想”和“变革转型价值观”。峰会发布的2015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徐工持续领跑中国工程机械。会议期间,王民与来自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芬兰等地的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高层进行了友好交流和深入探讨。徐工机械副总裁孙建忠、陆川、杨东升、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宗分别出席了产业领袖巅峰对话、全球起重机暨中国吊装百强峰会、装载机和推土机产业领袖论坛和挖掘机产业领袖论坛。
中国经济在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目前已经进入较为平稳的中高速时代,也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制造”、“一带一路”等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口,如何调整企业战略、谋划未来发展成为企业“掌门人”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难题。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给出了“珠峰登顶”的新路径:保持洞察力、信念力和战略定力,坚守、改革、创新和国际化“四位一体”,打造徐工发展的源头活水,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地攀登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最高峰。
2011年4月以来,工程机械产业出现了历史性的波动,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混凝土设备等重要板块持续收缩。严峻的市场环境让行业内很多企业非常紧张和焦虑,对未来市场走势失去信心。但王民却理性、坚定地指出,市场环境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坏,转型升级后的工程机械大有可为。
王民强调:“现在市场出现的大幅下滑,实际上是从原来那种过度虚高状态高位跳水,里面压缩掉了很多泡沫。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掉落得太快、太严重。目前的状况只能说明行业之前不够理性,并不代表未来没有空间。从国内市场看,需求还存在,而且规模可观。”每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都会催生一轮产业革命,危机和困境是推动变革转型的内生动力。因为危机提醒工程机械行业,之前的粗放型发展、中低端追求已经走到头了,全球尤其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竞争环境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预示着一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的对决,未来产业格局和竞争态势,很可能会就此改写。王民说:“世界级的企业不断推进战略转型,从高端向中低端下沉,在中国市场上大力推进本地化;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商通过技术、产品升级向高端市场冲击,可以说国内外最强的企业现在已经正面相遇。”
“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不能因为市场的一时低迷而失去战略定力,必须要从之前亢奋的时代回归,静下心来去研究、去发力。理性、实干、严谨、精进应当成为我们新的应对态度和精神追求。”
这就是徐工倡导的“新工业精神”,是一种理性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是锚定目标、耐住寂寞、穿透到底的务实和专注,是不投机取巧、不懒惰懈怠、不脱离实际、不半途而废的执着和专业,是精准无误、严密周到的严谨和极致,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境界和追求。新工业精神打造了徐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规划和决策徐工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和行稳致远,并致力于为全价值链业务伙伴带来持久成功。
工程机械行业已在低谷中运行了四年多,行业竞争惨烈、产能严重过剩,这种寒冷、缺氧的“高原状态”在工程机械行业内引发又一轮洗牌。王民说:“工程机械是一个充分市场化和竞争化的产业,面对产业的深度调整阶段,行业领军企业更要强化经营转型,突破高端技术,注重客户需求,抓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即便是逆势,优秀的企业也会保持强者恒强的表现”。
300台大型挖掘机出口海外,200台滑移装载机搭船出海,50台混凝土搅拌车走出国门,捷报频传的徐工成为全球工程机械巨头方阵中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在欧美等高端市场,徐工已经和全球领先企业正面交锋:起重机打造全球第一品牌,压路机批量出口美国,国内最大吨位挖掘机油缸远销澳大利亚,桩工设备在土耳其市场占有率第一。
王民指出:“客户的需求多样化了,我们就必须坚持升维和降维将结合的战略战术,升维就是要促进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我们不仅仅是卖产品,还要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成套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无论市场怎么变、环境怎么变,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聚焦在产品技术和质量提升上面,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升维和降维辩证统一在客户的需求上面。升维是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一种新转变,是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一种新转变。徐工深谙此理。“我们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各种服务形态集成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徐工要成为全球信赖的工程装备解决方案服务商。”
而降维就是要持续聚焦产品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全球产业竞争根本在产品,关键在质量、在技术。中国装备制造必须从拼价格走到拼品质、拼品牌。“我常讲坚守,坚守不仅指徐工坚守工程机械主业,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坚守还指我们聚焦、紧盯、力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产品、技术、制造,一点一点做到全球产业的‘珠峰登顶’”。
在这场品牌的较量与比拼中,王民认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必须要打造“全能冠军”。“没有真正过关和美誉度的产品质量,我们将难以继续存活下去,这是生与死的问题。我们要真正关注客户,发掘多样化需求,实现全面播种、次第开花,打造‘全能冠军’”。“全能冠军”代表了徐工进军高端装备制造的决心。
制造“用不坏的产品”、“不一样的产品”是徐工的梦想,而且产品还要让客户喜欢,用的舒心、放心、安心。王民说,“我们希望留给用户的体验:产品是一流的,价格是合理的,服务是其他人都比不上的。更重要的是,能代表中国品牌的品质和文化,能想到中国人的真诚和厚道。”
不论是眼下还是今后一段时间,工程机械产业可能还会经受阵痛,经历调整;但是对于未来,中国企业要内心坚定,行动果决。“中国企业必须主动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方位的大改变、大升级”。坚守、改革、创新、国际化“四位一体”,打造徐工发展的“源头活水”,这是徐工为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寻求的新增长动力。
坚守,打造方向源
徐工几十年深耕工程机械产业,坚守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这样的徐工才能在历经风雨艰辛的不容易当中,始终毫不动摇,不屈不挠,不断向前。王民说,“要完成登顶,首先我们应该坚信产业的明天,要具备坚守工程机械主业、不被其他利益诱惑的决心和信心。”
产业坚守与责任担当是徐工的血液和灵魂,面对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和世界经济摆脱低迷状态的重重困难,徐工更要担当起振兴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冲向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最高峰的使命责任,全面对标全球行业最先进企业和产品,全面推出新思维、新招数和新业态,全面提升企业资产质量、赢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以固执坚守和改革创
改革,打造动力源
王民说:“产业变革大门彻底被推开,改变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过去的发展方式路径难以为继”。经济新常态、行业新常态为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改革和创新是徐工在机遇和挑战中不断突围与突破的法宝。徐工要推进更深层次的全面改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用新战略、新策略、新办法、新机制、新模式应对行业低谷,最大限度地将创造力、活力和效率、效能提高起来。
徐工要从过去的高增长中彻底走出来,创新制造工艺、管控模式、营销策略和服务方案,扭转并创新营销模式、商业模式,完善产业链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科学体制的搭建。紧扣国家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有利时机,坚决大胆地将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向深水区,稳健持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打造提升源
要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驱动生存发展。正如王民所说:“行动上,我们要多管齐下,多箭齐发;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尤其是技术、产品上的创新,在全球对标赶超突破”。徐工在经济放缓之下更是持续加大研发的投入强度,聚焦最后10%的产业登顶技术,关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新技术,让创新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新产品、新项目。
军工、环境等新产业是徐工转型发展寻求的新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徐工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能力和新材料应用能力,提升徐工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进一步夯实强势板块: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投放市场成功实现首吊,4000吨级履带吊多次出征极限吊装工程,400吨矿山挖掘机、12吨装载机、我国第四代成套智能筑养护机械、融合施维英技术的新一代成套混凝土机械等高端产品,正批量走向市场。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是徐工创新的最佳注脚,徐工将持续突出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企业的推广和普及,以信息化为抓手,实现在研发平台、制造平台、采购平台、市场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突破一批占据行业制高点的高端产品和核心专有技术,打造出现代化、智能化制造体系。
国际化,打造拓展源
“打开工厂的大门,就是国际化市场”,徐工是最早将目光投向全球,也是最早走出去的工程机械企业。目前徐工在巴西、在俄罗斯、在澳洲、在中亚、在中东的市场占有率都居世界行业前三位;批量产品进入了北美、西欧发达市场。李克强总理5月份访问巴西时,对徐工巴西投资建厂和当地化扎根充分肯定评价。德国施维英公司实现经营性盈利。
“我们很多驻海外的‘国家经理’告诉我,徐工产品在亚非拉越来越有竞争力,尤其通过全球的口碑相传,明显感到欧洲一些大客户、美国一些矿业公司同样开始垂青徐工。”
徐工将持续推动国际化这一核心战略,紧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铺开,深耕做细海外市场,国家经理、代理渠道、服务网络、备件网点、分区域KD工厂全面到位。德国施维英公司、欧洲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与德国FT公司、荷兰AMCA公司,在研发及运营上形成有力的战略协同,并将巴西公司打造为国际化样板和当地主流工程机械企业,助推徐工国际化事业的全面开拓,提升徐工品牌全球美誉度和影响力。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和中国工业的最终产业登顶,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去努力,去沉下来扎扎实实地干。徐工“可持续发展构想”及“变革转型价值观”,为行业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范本。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用驱动装备业进步的国之砝码铸造“珠峰登顶”的产业抱负,以及坚守、改革、创新、国际化“四位一体”的努力和实践,终能汇成“中国制造”不同寻常的历史足迹,必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中国也必将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的完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