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拖: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转载 2010-02-09 10:08 李予阳 亢舒 张智磊 来源:《经济日报》
创新感言
农机装备制造业开始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需求上升。面对实力雄厚的国外大型农机企业,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促进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快速提升,成为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功编者的话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在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装备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突出,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全面增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环节。2009年上半年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沿着这条主线,本报记者深入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一线进行采访,着力报道企业把握难得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的新成绩、新经验、新探索。自今日起,本版推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企业调查”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家住河南省孟州市赵和镇中临泉村的赵建设是个远近闻名的拖拉机手。在他自家的仓库里,藏着几台被他视作“宝贝”的拖拉机————1983年买的第一台“东方红”小轮拖,2006年买的东方红800型大轮拖,还有2009年5月份买回家的东方红950型大轮拖。2009年秋天,他开着大轮拖从河南到山西跨区作业,净收入2万多元。随着拖拉机的轮子越来越大,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赵建设还在村里牵头成立了农机协会,组织村里的农机能手跨区作业致富。“农业专业化服务是个方向,大型农机动力性好,有利于深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赵建设说。
从当年的东方红小轮拖到如今的东方红大轮拖,赵建设家的拖拉机仓库是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引进来:20年执著奋斗实现全部国产化
“20年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机的百分百国产化,很多人都熬白了头发!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各种配套也不齐全。更为困难的是长期没有效益。几代人默默坚持才有了我们自己的大轮拖。没有创新的宽松环境,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大轮拖走不到今天。”一拖集团副总经理郭志强说。
1959年,中国一拖在洛阳正式投产。作为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中国一拖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由零起步的全过程。东方红大轮拖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从欧美引进大马力拖拉机众多项目中惟一成功的项目。当时国家着手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的生产技术,中国一拖承担了消化国外拖拉机技术的任务。面对农机企业集中在小型拖拉机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现实,一拖管理层认真研究后认为,大型拖拉机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着眼未来农机发展方向,中国一拖用当时市场销售良好的履带拖拉机产生的效益来支持大轮拖技术的研发。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时,从建立大轮拖技术平台的战略出发,着手实现完全国产化。“我们以整机产品技术为平台,以柴油机、变速箱、车桥、曲轴、覆盖件等为关键要素的大轮拖”黄金供应链‘,实现了整车技术平台和零部件的全面领先。“一拖集团总经理赵剡水说。
至2008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新中国用近60年时间完成了从手工作业到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再到中级阶段的两次跨越。经过20年持续消化吸收和持续创新改进,一拖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适应中国国情的系列产品,中国一拖由此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也搭建了我国轮式拖拉机的技术平台。2008年4月,中国一拖20台YTO—1804拖拉机出口欧亚三国,同年10月,100台YTO—1604拖拉机出口蒙古共和国。中国一拖1604/1804系列拖拉机已经累计实现出口数百台。这意味着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国产160马力—180马力拖拉机已经开始有效替代进口。如今,东方红不仅是可以全系列覆盖60马力到200马力功率段的大轮拖品牌,也是国内最畅销和保有量最大的大轮拖。自主研发的大轮拖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
走出去:创新研发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在完成对国外拖拉机技术的消化吸收后,中国一拖就开始瞄准欧洲21世纪轮式拖拉机技术水平,开展新一代东方红大轮拖的研制。这一次,他们主动“走出去”,掌握核心技术依然是最终目标。
2007年起,中国一拖与美国、奥地利等国的研发机构合作,加快实施了促使中国大马力拖拉机更新换代的“PST项目”。“与以往的整机引进不同的是,PST项目”两头在外‘,即以我为主、合作开发。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最先和最后实施的对产品的概念设计以及对样机的功能试验定型都是由海外研发机构在国外实施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焦天民这样解释,”这里面的关键是以我为主。核心理念是我们的,中间的生产环节是我们的,对方根据我们的要求提供概念设计。但每一张图纸,都由我们自己制作;每一个零件,都由我们自己生产。“在实现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中方人员全部参与,这样能够达到锻炼自身研发队伍的目的。想要掌握核心技术,人才的锻炼和培养十分重要。除了技术,还有整个项目的管理办法。”郭志强给记者阐述合作开发的优越性,“当然,这种方式还在探索中。”
目前,一拖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开发的大马力拖拉机已经完成第一轮样机试制和试验,新一代K系列重型柴油机也已经完成产品设计。
在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中国一拖着手在全球范围内引入拖拉机整机控制技术、柴油机电控技术、传动系统无级变速技术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建立核心人才梯队。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合作,整合研发流程、同步开发,缩短研发周期。
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粮食增产工程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推进,对农机购置补贴金额逐年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呈现不断高涨之势。中国一拖将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大马力拖拉机,为粮食增产工程和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谋转型:为粮食增产工程保驾护航
2009年深秋,一拖集团总经理赵剡水带领技术人员在东北黑土地上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试验的目的在于为新一轮研发积累数据。
“那边的土地敲上去砰砰响,很硬,加上气候较为干旱,影响到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我们的实验表明,大马力轮拖带复合农具可深松土壤达35厘米至40厘米,使地下形成一个涵养水分的”水库‘,作物根系扎得更深,每亩玉米可增产几十斤。“郭志强说。
2009年10月底,记者在合肥召开的全国农机订货会上印证了一拖集团的实验结果。订货会上,两台披红挂彩的东方红280马力和380马力拖拉机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专程从哈尔滨赶来的黑龙江省农机公司董事长申佩怀边看那两台大马力拖拉机的现场演示边告诉记者,国家推进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对大马力拖拉机的需求十分迫切。瞄准2012年实现粮食千亿斤产能目标,黑龙江制定了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及配套的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战略工程规划。
“长期使用马力较小的轮式拖拉机,容易造成土地板结,不能适应保护耕地的需要,大马力拖拉机则可以配套复合式农具进行深松保护性耕作。”据申佩怀介绍,这两年,黑龙江地区对拖拉机功率的需求,已经由90马力提高到140马力以上,大型农场则需要220马力左右的大型拖拉机。
赵剡水告诉记者,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的自给能力始终是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战略问题。自主发展的现代农业装备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粮食增产中农机的贡献率可达到35%至40%。
中国一拖正是抓住国家发展粮食增产工程这一有利时机,针对东北等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手段,深入了解当地生产中的具体需要,提供从拖拉机到农机具的完整配置。2009年,中国一拖生产的130台180马力大拖拉机主要销往东北。
在拖拉机制造向大轮拖方向发展的同时,农业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一场深层次的变革。用自主创新推动农机利润向价值链两端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农机手和农民关心的问题不仅是农机价格,他们更关心大马力拖拉机和农具如何配套使用效率更高?每亩地实施几次作业效果最好同时油耗最低……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功提出:“必须顺应当今国际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服务密集的方向调整的要求,大力推进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转型。”
根据转型目标,一拖集团拟定了一个名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整套装备解决方案”的计划,这个方案以帮助农民实现生活富裕为核心,提供农田耕作成套装备、村际运输装备、农村工程装备、农村环卫装备等各种装备解决方案,包括咨询、培训、指导、维护服务产品。为此,技术创新必须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围绕国家战略,服务粮食增产工程。“一拖工业园、中试基地、东北现代农业装备基地等项目建设的陆续启动,企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刘大功对未来充满信心。
农机装备制造业开始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需求上升。面对实力雄厚的国外大型农机企业,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促进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快速提升,成为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功编者的话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在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装备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突出,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全面增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环节。2009年上半年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沿着这条主线,本报记者深入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一线进行采访,着力报道企业把握难得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的新成绩、新经验、新探索。自今日起,本版推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企业调查”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家住河南省孟州市赵和镇中临泉村的赵建设是个远近闻名的拖拉机手。在他自家的仓库里,藏着几台被他视作“宝贝”的拖拉机————1983年买的第一台“东方红”小轮拖,2006年买的东方红800型大轮拖,还有2009年5月份买回家的东方红950型大轮拖。2009年秋天,他开着大轮拖从河南到山西跨区作业,净收入2万多元。随着拖拉机的轮子越来越大,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赵建设还在村里牵头成立了农机协会,组织村里的农机能手跨区作业致富。“农业专业化服务是个方向,大型农机动力性好,有利于深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赵建设说。
从当年的东方红小轮拖到如今的东方红大轮拖,赵建设家的拖拉机仓库是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引进来:20年执著奋斗实现全部国产化
“20年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机的百分百国产化,很多人都熬白了头发!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各种配套也不齐全。更为困难的是长期没有效益。几代人默默坚持才有了我们自己的大轮拖。没有创新的宽松环境,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大轮拖走不到今天。”一拖集团副总经理郭志强说。
1959年,中国一拖在洛阳正式投产。作为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中国一拖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由零起步的全过程。东方红大轮拖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从欧美引进大马力拖拉机众多项目中惟一成功的项目。当时国家着手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的生产技术,中国一拖承担了消化国外拖拉机技术的任务。面对农机企业集中在小型拖拉机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现实,一拖管理层认真研究后认为,大型拖拉机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着眼未来农机发展方向,中国一拖用当时市场销售良好的履带拖拉机产生的效益来支持大轮拖技术的研发。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时,从建立大轮拖技术平台的战略出发,着手实现完全国产化。“我们以整机产品技术为平台,以柴油机、变速箱、车桥、曲轴、覆盖件等为关键要素的大轮拖”黄金供应链‘,实现了整车技术平台和零部件的全面领先。“一拖集团总经理赵剡水说。
至2008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新中国用近60年时间完成了从手工作业到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再到中级阶段的两次跨越。经过20年持续消化吸收和持续创新改进,一拖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适应中国国情的系列产品,中国一拖由此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也搭建了我国轮式拖拉机的技术平台。2008年4月,中国一拖20台YTO—1804拖拉机出口欧亚三国,同年10月,100台YTO—1604拖拉机出口蒙古共和国。中国一拖1604/1804系列拖拉机已经累计实现出口数百台。这意味着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国产160马力—180马力拖拉机已经开始有效替代进口。如今,东方红不仅是可以全系列覆盖60马力到200马力功率段的大轮拖品牌,也是国内最畅销和保有量最大的大轮拖。自主研发的大轮拖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
走出去:创新研发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在完成对国外拖拉机技术的消化吸收后,中国一拖就开始瞄准欧洲21世纪轮式拖拉机技术水平,开展新一代东方红大轮拖的研制。这一次,他们主动“走出去”,掌握核心技术依然是最终目标。
2007年起,中国一拖与美国、奥地利等国的研发机构合作,加快实施了促使中国大马力拖拉机更新换代的“PST项目”。“与以往的整机引进不同的是,PST项目”两头在外‘,即以我为主、合作开发。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最先和最后实施的对产品的概念设计以及对样机的功能试验定型都是由海外研发机构在国外实施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焦天民这样解释,”这里面的关键是以我为主。核心理念是我们的,中间的生产环节是我们的,对方根据我们的要求提供概念设计。但每一张图纸,都由我们自己制作;每一个零件,都由我们自己生产。“在实现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中方人员全部参与,这样能够达到锻炼自身研发队伍的目的。想要掌握核心技术,人才的锻炼和培养十分重要。除了技术,还有整个项目的管理办法。”郭志强给记者阐述合作开发的优越性,“当然,这种方式还在探索中。”
目前,一拖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开发的大马力拖拉机已经完成第一轮样机试制和试验,新一代K系列重型柴油机也已经完成产品设计。
在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中国一拖着手在全球范围内引入拖拉机整机控制技术、柴油机电控技术、传动系统无级变速技术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建立核心人才梯队。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合作,整合研发流程、同步开发,缩短研发周期。
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粮食增产工程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推进,对农机购置补贴金额逐年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呈现不断高涨之势。中国一拖将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大马力拖拉机,为粮食增产工程和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谋转型:为粮食增产工程保驾护航
2009年深秋,一拖集团总经理赵剡水带领技术人员在东北黑土地上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试验的目的在于为新一轮研发积累数据。
“那边的土地敲上去砰砰响,很硬,加上气候较为干旱,影响到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我们的实验表明,大马力轮拖带复合农具可深松土壤达35厘米至40厘米,使地下形成一个涵养水分的”水库‘,作物根系扎得更深,每亩玉米可增产几十斤。“郭志强说。
2009年10月底,记者在合肥召开的全国农机订货会上印证了一拖集团的实验结果。订货会上,两台披红挂彩的东方红280马力和380马力拖拉机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专程从哈尔滨赶来的黑龙江省农机公司董事长申佩怀边看那两台大马力拖拉机的现场演示边告诉记者,国家推进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对大马力拖拉机的需求十分迫切。瞄准2012年实现粮食千亿斤产能目标,黑龙江制定了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及配套的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战略工程规划。
“长期使用马力较小的轮式拖拉机,容易造成土地板结,不能适应保护耕地的需要,大马力拖拉机则可以配套复合式农具进行深松保护性耕作。”据申佩怀介绍,这两年,黑龙江地区对拖拉机功率的需求,已经由90马力提高到140马力以上,大型农场则需要220马力左右的大型拖拉机。
赵剡水告诉记者,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的自给能力始终是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战略问题。自主发展的现代农业装备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粮食增产中农机的贡献率可达到35%至40%。
中国一拖正是抓住国家发展粮食增产工程这一有利时机,针对东北等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手段,深入了解当地生产中的具体需要,提供从拖拉机到农机具的完整配置。2009年,中国一拖生产的130台180马力大拖拉机主要销往东北。
在拖拉机制造向大轮拖方向发展的同时,农业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一场深层次的变革。用自主创新推动农机利润向价值链两端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农机手和农民关心的问题不仅是农机价格,他们更关心大马力拖拉机和农具如何配套使用效率更高?每亩地实施几次作业效果最好同时油耗最低……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功提出:“必须顺应当今国际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服务密集的方向调整的要求,大力推进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转型。”
根据转型目标,一拖集团拟定了一个名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整套装备解决方案”的计划,这个方案以帮助农民实现生活富裕为核心,提供农田耕作成套装备、村际运输装备、农村工程装备、农村环卫装备等各种装备解决方案,包括咨询、培训、指导、维护服务产品。为此,技术创新必须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围绕国家战略,服务粮食增产工程。“一拖工业园、中试基地、东北现代农业装备基地等项目建设的陆续启动,企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刘大功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