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哥本哈根的路上 我们要做什么
转载 2010-06-13 16:44 河南商报 来源:河南商报《2012》,这部正在热映的灾难片,“预告”着地球末日的场景。
与之相对,哥本哈根,近日成为一个更热的话题。下月7日~18日,将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末日”的场景越触目惊心,人们对“拯救”的期望就越高。
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在那遥远的地方,即将上演的“拯救”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次会议
成了“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哥本哈根的这场会议,旨在给地球“降温”。
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如果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
下月7日至18日,全球政要将聚首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会的最主要议程是制定一份减排目标明确、国际社会认可和遵循的气候变化条约,以接替2012年到期失效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一份新的国际条约,需要各国政府花近两年时间协商、通过和批准,才能最终执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一度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离我们很近
我省50年一遇的暴雪和它有关
还以为全球变暖离我们很远吗?前阵子我省那场暴雪就和全球变暖有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介绍,在全国来看,11月出现这样的大范围降雪,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在气候统计中是60年一遇的量级,个别地区的降雪情况甚至是百年一遇。
“以前的气候发生规律已经被全球变暖打破,过去百年一遇或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概率,出现时间、范围和地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灾害的发生更难以预测。”张强说,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大背景。世界气象组织研究数字表明,全球极端气候的发生正在加剧,20世纪90年代比50年代多了5倍,包括干旱、洪涝、热浪、暴雨等天气。
有数据印证
我国中部三省平均每十年升温0.12℃
我国中部地区变暖、全国变暖,是全球变暖的“缩影”,这在我国的气温数据上得到了印证。
华中区域气象中心对我省、湖北、湖南这中部三省的气候进行了评估,发现近50年来这一区域的气温明显上升。
该中心研究员陈正洪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1961年~2005年这45年来,这一区域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4℃,平均每10年上升0.12℃。对于年平均气温上升,夜间升温“贡献”更大:白天气温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6℃,夜间气温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92℃。
“夜间气温上升高于白天气温上升幅度,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特征。”陈正洪说,夜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能阻挡一部分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得夜晚气温升高。
陈正洪介绍,升温使得我省在内的中部三省,同样出现了春、夏季提前,秋、冬季延迟,夏季延长、冬季缩短的气候变化趋势。
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导致干旱加剧,威胁粮食生产
冬天变暖,夏天越来越热,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还威胁着我们的食粮。
“全球变暖必将影响农业生产。”陈正洪说,在总降水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全球变暖带来的强降水必定会导致干旱的加剧,这将威胁到粮食生产。另外,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农业种植带将随之北移,这将使得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日益萎缩。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也指出,农业生产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将是最大的,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变化,还可能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影响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确实对农作物生产有影响,但其对河南农作物的影响程度现在还不能定量。”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一相关人士说。
对经济的影响比加入WTO更大
气候变暖绝不仅仅是“摄氏度”升高,而是对国民经济产生明显影响。但相比于农业,气候变暖对工业的影响是“隐形”的。
国家气象局原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认为,气候变暖对工业的影响仅为农业的一半,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农产品原材料、零售业市场需求、能源消耗及劳动者工作效率等因素间接影响工业生产。
“气候变暖的影响比加入WTO更大,还会降低百姓生活水平。”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说。
但现在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变暖有一定减缓作用”,在一个高端论坛上,秦大河语出惊人,他解释:“因为经济的原因,工厂少了很多,自然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也就少了很多。但这种减排是被动减排,一旦金融危机缓解,今后人类的活动会更多,对气候影响也会更明显。”
政府在做什么
“节能减排”就是目标
由于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节能减排”就被提到了重大战略决策上。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我省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估计近期将要出台。”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透露,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在2010年将达到1200亿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为实现这一“节能减排”目标,今年7月,投资10亿、中原最大的LED基地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该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如果用该公司的产品为郑州街道照明路灯、全省高速路灯进行“换装”,将会比现在省电60%。就郑州而言,如果郑州市及周边50万盏路灯全部更换,预计一年可节电6.25亿度,还可有效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0万吨,二氧化硫近0.6万吨。
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气象灾害,普通市民该怎么做?专家认为,提倡市民“绿色消费”,只有全民省电、省气、省煤、省水,才能有效推进绿色生产、生活,以有效减缓地球升温,减少气象“天灾”出现的频率。
我们能做什么
防止全球变暖的举手之劳
及时关掉电脑:如果一台电脑每天只开4小时,相比全天开机,每年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
多乘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乘公共交通每年可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解下领带:2005年夏天日本商界白领纷纷脱下他们的职业装,换上领子敞开的衣服——政府办公室的温度一直保持在28℃。整个夏天,日本因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9万吨。
少吃肉食: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如果你转作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吨。
打开一扇窗:打开一扇窗,取代室内空调;使用空调时,温度稍微调高几摄氏度。事实上只要所有人把空调调高1℃,全国每年能省下33亿度电。
挂根晾衣绳: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比放进烘干机里,总共可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备购物袋: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其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
种一棵树:由于树木的光合作用,它们就是“碳捕捉”本身。
对话
冰川表面灰尘加速冰面融化
对话《南方周末》科学记者黄永明
今年夏天,受绿色和平组织邀请,《南方周末》记者黄永明随“极地曙光号”科考船赴北极考察。他目睹了正在加速融化的冰川。
昨天下午,商报记者就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独家对话了黄永明。
记者:你们主要的考察任务是什么?
黄永明:主要是考察冰面和冰川内部结构,冰川和海冰对日光、气温、海水等的响应,影响冰川融化的因素等。
记者:在去北极之前,对冰川有什么样的概念?去过之后发现有什么不同?
黄永明:在我们的想象中,冰川应该是洁白的,一尘不染的,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冰川和海冰的外缘很脏,有很多灰。
这种灰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冰川附近的格陵兰岛上的泥土,被风吹起飘落到冰川上;一种是陨石滑落过程中产生的;还有就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灰烬。
记者:对于冰川上的灰烬飘落记录,科学家有什么结论吗?
黄永明:科学家研究发现,从1788年到2002年间黑炭浓度的精确情况,时间分辨率小于1年。而在1850到1951年的一个世纪里,黑炭浓度急剧上升,达到峰值;之后的50年里,浓度又开始下降,但仍高于1850年之前的水平。在我看来,1951年之前,化石燃料的灰烬曾在60年的时间里在冰面上加速聚集,使得冰面吸收越来越多的阳光,然后融化得更快。
记者:在北极,冰川上的断裂带是不是在加大?
黄永明:冰川上的断裂带变化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能通过卫星图片对比才能发现。虽然每年海冰都在经历着断裂——冻结——断裂的过程,每年9月断裂程度最大,到3月断裂停止了,冰冻又达到一个极值,但从总体上来说,海冰之间的连接距离是在逐步缩小的。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初冬相约申城,bauma CHINA 2024即将开幕——中叉网诚邀您共迎盛会
- 本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回顾(2024.11.10-11.16)
- 卓一智能叉车在CeMAT ASIA (2024)展示物流领域的先锋力量
- 镭神智能激光雷达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赋能低空经济新时代
- 关于对行业标准《工业车辆 踏板加速器》《工业车辆 视频监视系统》(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 “感恩 同行 再出发”--中叉网25周年庆典在上海圆满举行
- 本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回顾(2024.11.3-11.9)
- 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110)2024年系列会议在法国库尔布瓦成功召开
- 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110)2024年系列会议在法国库尔布瓦成功召开
- 数智赋能、智慧搬运--2024中国工业车辆与移动机器人数智化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