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力至优叉车(上海)有限公司工会组织活动

转载 2012-12-15 08:46 力至优 来源:力至优

  11月18日周日早上5点30分,天刚蒙蒙亮,对于初冬的上海来说,还是有些寒意的,但是丝毫未减我们对乌镇的向往,我们经过几经周折于7点40分终于在福山路潍坊街道登上了公司与工会安排的去乌镇的旅游大巴,开始了一天的旅途。


  乌镇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刘若英的富有诗意的“来过,却从未离开”,所以我们曾几度在脑海中想象她的模样,想象她的韵味,想象她的味道,今天终于就要见她了,心里很忐忑,是否如我们想象。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目的地——乌镇。乌镇是分栅的,现在开放的是东栅和西栅,东栅开放的早,西栅开放的晚,西栅要比东栅大三倍,本次游览的是西栅。我们整理好自己,让心平静,将车途劳顿的倦怠扔在乌镇外。来到游客服务中心,在导游和工会的带领下坐着大大的摆渡船(要进景区可坐船也可不坐船)进景区,她跟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旁水而住的朴实居民,有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街道非常干净,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石板路。在西栅,没有别的路,只有石板路,踏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滑滑的,凉凉的,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旧的老屋,大多两层,斑驳的白墙,黑瓦的顶,瓦缝和墙缝里还长着草。这里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人声的鼎沸,时光好像悠忽间退回几百年,每走一步都有淡淡的回忆。在西栅,只要踏在石板路上不停的走下去,就会进入一个又一个的狭长小巷,悠长的连心都会陷进去了。同行的一个美女说,雨中,行走在这样的小巷中,心都会柔软起来,难怪戴望舒能够写出《雨巷》这样优美的诗篇来。
 
  民宿。民宿的门前都会有这样的指示灯:民宿01,民宿02……,民宿通常都是当地人的家,一般来游玩的旅客都住民宿,就像感觉到家了一样,大门都是古朴的,但是里面的陈设却是很现代的,也很干净,这样的话更能体会乌镇人的生活。
 
  蓝印花布大染坊。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江南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
 
  昭明书院,这是西栅街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古迹,我们慕名而入。昭明书院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走入书院,一股古朴浓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书院坐北朝南,是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主楼为图书馆。图书馆门内的走廊上展示了一些收藏的古旧牌匾,也有一些书画作品。图书馆出入口处有一个柜台,里面有两个年轻姑娘,她们负责借书登记等事宜。图书馆是开放式的,随便进,里边藏书还比较丰富,有人文社科、文化、文学、艺术、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白天晚上皆开放,供游人和夜宿的旅客阅览。
 
  古戏台。上演桐乡花鼓戏。戏台前的长廊里散坐着一些当地老人。他们依然悠然自得地在看着,这些在游人眼里是风景是奇趣的东西,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平常生活。他们之所以能如此安之若泰,想来半是天性,半是习惯。曾看某些闭塞地区的风光片,当地人对外人还是有着一份疏远和警惕的,对镜头也本能地回避,而乌镇的男女老少对此显然已是视而不见的淡然。
 
  特色美食。转眼间中饭时间到了,工会给我们在通安客栈安排了丰盛的午餐。红烧羊肉、乌镇酱鸡、小龙虾、小螺丝以及各类时鲜蔬菜,大家津津有味的品尝着。

  饭后,我们离开了西栅,在回程的路上,大家各自谈论着今天来乌镇自己的感想,有人说,周庄也好,西塘也罢,与西栅的清静优雅相比较,正如有句话所述“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来的这里,就像在一场梦里,走遍它的小街小巷,看遍它的小桥流水,仿佛成了一个西栅人,在梦一样的西栅,我们的梦醒不过来,不愿醒来。离开了,就算是梦醒吧。

  虽然这次的旅游在时间上比较仓促,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工会和公司,能让我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领略这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我们知识,开阔了眼界,更增进了我们同事间的友谊,收获多多!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