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比“灿鸿”还可怕的风口是“物联网”
转载 2015-07-12 11:56 物联网智库 来源:物联网智库摘要:现在我们所有人正站在一个历史关卡的面前,这个关卡非同寻常,既是技术革新的关卡,也是经济形态变化的关卡,还是社会分工重组的关卡。从来没有哪次变革比这次更加剧烈。
物联网和互联网,同是“联”字辈,相隔十万八千里
在最近一期的物联网智库公开课中,又有人提出了“物联网是什么”这个问题。起初笔者非常不以为然,以为又是连度娘都懒得问的初学者提出的小白问题,不过一念之后,笔者就为最初的想法觉得羞愧,物联网到底是什么,笔者其实也很难描述清楚。
就像物联网智库的合伙人许永硕最近感悟的那样,他在不同的场合讲物联网和工业4.0讲了数十次,每次都根据听众的喜好及时调整讲解的内容,尽量用听众听得懂的案例进行说明,他发现每次听众喜好的案例都不重样儿。这也说明在当前的时代,每个人感兴趣的话题五花八门,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性的话题调动所有人的兴趣。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既是我们在信息传递中遇到的难题,也是目前互联网和制造业面临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怎么在工业化复制中凸显每个人的个性。
现在我们所有人正站在一个历史关卡的面前,这个关卡非同寻常,既是技术革新的关卡,也是经济形态变化的关卡,还是社会分工重组的关卡。从来没有哪次变革比这次更加剧烈。
在此之前,我们经济的基础是“交换”,我们从最开始的物物交换,发展到用一般等价物“钱”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交换”以稀缺性作为基础,强调的是“拥有”。但是现在,工业化的超前发展让单个商品的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很多商品和服务趋近于零成本或者免费,享受商品和服务变成易如反掌的事情,以前主导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瓦解。
所以今后,我们经济的基础是“共享”,从Uber的火爆就可以看出这种势头的迅猛。在共享的过程中,每个人以接近免费的方式获得商品和服务,这是最具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也是最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之前的几次工业革命让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单个商品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这样下去企业还怎么盈利和生存?因此在工业4.0中,大家开始强调个性化制造、定制化生产,重新赋予商品在使用价值之外的个性化价值,让工业化复制的产品再次增值。
“共享”这种经济形态的变化让我们的社交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和社交,这两个很难讲哪个是因,哪个是果。Uber既是一种共享工具,也是一种社交工具。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例子,几个人吃饭之后叫了一辆Uber。司机是个90后小伙子,海归硕士,在投行工作。车上聊了很多很久,不少想法一拍即合,又互相交换了微信名片。这种社交情景通过虚拟的互联网是很难触发的,只有线上线下搭配才能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红利。
Uber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未来的这种社交通过智能硬件和物联网中的“物”会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原始的社交是“书信”,“电话”这种人与人之间沟通门槛极低的轻社交倒逼书信成为了重社交,从而取而代之。现在的“微信”倒逼“电话”变为了重社交,未来围绕“物”的各种场景或者使用分享展开的社交一定会倒逼“微信”成为重社交。
单纯的互联网已经不能承载这种变革的技术和社交需求,之前几次技术革新的红利一定会逐步穷尽,因此催生了物联网。物联网绝对不是互联网的简单延伸,而且物联网和互联网相隔十万八千里,互联网只是解决了“人类”联网的问题,而物联网解决的是整个“地球的物”联网的问题,凡是用互联网思维妄图解决物联网问题的做法,都会品尝到不尊重发展规律的后果。
不会经营“微店”的智能硬件不是“好管家”
我们可以预见,物联网是颠覆性的,会颠覆未来的商业规则。人们只能用现在的商业规则去判断未来的商业形式,而商业规则是动态的,会变,那么如何推断未来的商业形态呢?只能靠拍脑袋,靠猜。但是这种猜不能是无凭无据的,只能是大胆假设,小心验证。
当下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为了让工业化复制的产品实现再次增值,商业的重心从制造商,转移到了个人和物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引领一季潮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生产型消费者”正在崛起,很快大多数人既不是商业拥有者,也只不是消费者,既买也卖,在生产的同时也在消费,基于“共享”的经济和社交原则,人人共同分享,虚拟与实体社交融合,共同制定新的商业规则。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数据及算法,一切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一旦你发现哪个地方需要改进,或者你想和你的朋友做些什么,无论你是谁,都可以创造出你独有的方法,来弥补整个大图景中的缺失。
正如物联网智库之前撰文介绍过的那样,工业时代具有的4大优势:大生产,大零售,大品牌,大物流,将不复存在。传统企业即将进入个性化的智能模式,信息时代的新商业模式是消费者驱动的,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营销,产销合一,定制化生产,而不是同质产品在成本上的竞争。
除了“人”以外,“物”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智能的“物”和“人”到底有什么差别?按照“人”的轨迹,“物”很快也会发展到“社交”的阶段。两个传感器之间的对话也许你不想知道,但是这两个传感器的“决策”一定会对你产生影响。
往大了说,美国有3,700万栋大楼安装了与物联网相连的仪表及感应器,提供有关输电网中用电量和价格波动的实时信息,让建筑自动切换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的绿色电量,并且可以在电价上涨时脱离电网,节能效益可观。
往远了说,一个温度传感器可能得不到市政府的重视,但是上百万个温度传感器可以分析气候的信息,提供的决策依据可以影响粮食的产量,甚至影响经济的运行。
往近了、小了说,就连你家的冰箱、洗衣机,物联网很快会实现让它们自动帮你从附近的超市买菜、买洗衣粉,自动提醒你的蔬菜保质期、衣服洗涤周期,不用人为干预。很快你会发现,不会经营“微店”的智能硬件不是“好管家”。
“人”拥有的数据和算法,“物”也可以拥有,同样是公开和透明的。如果你还把“物联网”当中的“物”仅仅理解为实体的物品,那就略显狭隘了。工业4.0带来的转变也不仅仅只发生在实体的“物”身上,还包括流程、服务、乃至其他种类的“物”周围。来自电信研究院的物联网智库合伙人赵小飞曾经单独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什么是“物”,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物”的分享和社交,人可以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但无论你见,或者不见,物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