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事丨高级技师顾健用26年的时间演绎锡柴 “匠芯精神”
转载 2019-03-29 09:45 锡柴 来源:锡柴 “专注一件事,就要做到无人超越,这样的人才能被叫做工匠人。”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以下简称事业部)一位顶着“一汽高级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锡柴首席技师”、“中国汽车业十大工匠”……诸多光环的高级技师顾健,用这样一句话让记者彻底理解事业部一直秉承的“匠芯精神” ——专注、精益、创新。
26年的时间历练出的工匠人
1993年,顾健从无锡技师学校毕业,便来到了锡柴。刚开始的这些年,他前前后后做过专用刀具工、夹具工、磨具工、大型的拉伸模工、电脉冲工、普通车床工……,熟悉厂里每项基础岗位的操作流程和要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正因这些丰富的经历,顾健发现只有做到“领域的专注、应用的精益,区域的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在之后的时间里顾健专注技术领域稳扎稳打,在项目里精益求精,在反省中突破创新,也就有了我们开篇提到的诸多光环,真正做到了自己定义的工匠人。
工匠人的专注
投身技术领域虽然艰辛,但跟记者交谈中,顾健却总是一脸骄傲。顾健走访柴油机装配车间时,工人们向他反映到,设备上起到撑起作用的专用气囊,非常容易磨损,一星期要换两到三个,一个月下来要换十个左右,而一个气囊要2000元。更重要的是,频繁更换气囊需要花费工人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耽误了车间的生产进度。此后,工人们便天天在机器旁看到时而低头观察,时而抬头皱眉思考的顾健,历时4个月观察和钻研,经反复尝试和改进后,最终顾健研究出可以很好替代气囊的气爪。他说道: “装配线有几种机型共线,我和团队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证明效果很好。改用气爪后,在爪子上贴了橡胶条,防止铁铁接触磨损,这样易损件就变成了橡胶条,只要更换橡胶条就可以了”。这项技术发明,不仅解决了工人们的困扰,为事业部每年节约了近24万元,他自己更是凭借这项专利技术,斩获国家发明展的铜奖。
工匠人的精益
顾健也告诉记者“工匠人就要精益求精,哪怕产品已经是合格的。但是我还会继续改进,一直做到最好”。2013年重机部引进两条先进生产线,采用了电主轴新技术。2015年电主轴使用期限到了,需要进行维修,仅委外维修一次就要20多万元,并且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成。顾健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锡柴工厂领导对此不仅非常支持,还充分地放权给他。顾健带领团队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不仅解决了轴承中间隔圈平面度和平行度2微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的精度要求,更发现了每次发热都是后端轴承烧伤的问题,并将轴承钢珠替换成能承受更高温的陶瓷珠,填补了进口电主轴维修技术空白,每年为锡柴工厂节省维修成本300余万元。
工匠人的创新
记者在了解顾健的过程发现,他的善于发现源于他对技术的创新追求,像今年,顾健又发现发动机缸盖上的18个螺栓,都需要靠人工手扳才能拧紧,每次耗时需要100秒。为了缩短生产节拍,顾健和团队研发了一个螺栓拧紧器,十八个螺栓同时拧紧,用时从100秒减少到了20秒。原来是人工扭力扳手,误差很难控制。现在机器代替了手扳,精准度可以达到正负两个微米。外包制作这样一台设备,需要至少100万元,而顾健和团队自己研发才花了5万元。
“匠芯精神”的传承
顾健最后对记者强调说“成为工匠人的先决条件是知道感恩,以心交“芯”,而这也是锡柴人“匠芯精神”传承的基础”。顾健所拥有的“专注、精益、创新”其实就是锡柴人“匠芯精神”的一个缩影,2012年, 锡柴工厂为褒奖顾健做出的贡献,成立了顾健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电气维修、机械维修和工艺制造三个团队构成,不仅拥有完整的设备维修培训体系,人员也都是技术骨干。也把车工、模工、铣工、钳工等多工种创新的进行了联合实训的培养模式,通过操作实训来提高个人技能,训练团队的协作能力。工作室不仅是事业部培养高精尖设备维修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基地,更担负着培养和传承锡柴人“匠芯精神”的要任务。
“匠芯精神应该升华为一种‘魂’,就像部队有军魂一样,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都能起到向导作用” 。在事业部里顾健的故事不是唯一,一批又一批的锡柴人为了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都秉承着“专注、精益、创新”的“匠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