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扶贫尖兵 | 柳工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群像扫描

转载 2020-10-24 09:29 柳工 来源: 柳工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第一书记是重要力量。

多年来,柳工从各条业务线精选出扶贫干部和工作队员共20余名奔赴到扶贫一线。他们头顶星光、脚沾泥土,扑下身子同村民群众一起干,他们用心、用情、用力、用功、用担当、用实干践行初心使命,带动定点帮扶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走上致富道路,共同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战赞歌。

用心用情——解决发展头等大事

三江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连绵不绝的山地将这个风景绮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与外界阻隔起来。

2015年,柳工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驻村女书记王志莉沿着泥泞的道路走进三江县扶平村,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杉木、竹子却因为没有路卖不出去。

“要想改变现状,一定要先修路!”王志莉在实地勘察村里土地使用情况,立即向政府申请资金,并联系后盾单位予以设备支持。

修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为消除村民疑虑,她又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讲政策、算经济帐,反复沟通协调。两年半的时间里,王志莉争取到道路建设资金一千多万元,新建通屯硬化路两条、产业路13条和受益林地一万多亩,并为农民增收300多万元。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这位城里来的女书记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因表现突出,她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柳州市最美第一书记”。

同样把修路作为头等大事的,还有被思欧村村民称为“烂摩托书记”的张建明——他曾因走村入户骑坏了两辆摩托车。为打通路动脉,张建明一边向上级争取项目,一边发动群众筹资11 万元先行修路。群众们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就出木材、出劳力。大家的热情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决定追补立项,推动道路建成通车。村民赵贵才说:“两公里山路以前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开车只要10分钟。”

2018年4月,全体思欧村村民联名申请留任这位处处为他们着想的书记——感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张建明已连任了三届第一书记,思欧村早已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

用力用功——变“输血”为“造血”

对于高友村第一书记朱林来说,扶贫不仅仅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他白天到田间地头了解贫困户的农作物情况,晚上入户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资产等情况,不断宣贯扶贫政策,动员其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并分类指导如何申请资金、怎样打开销路,本是大老粗的他硬是把自己练成了心细如发的“表哥”。

产业扶贫款到位了,项目落实了,昔日那些“懒汉”贫困户看着身边人都通过销售旅游产品、开民宿、养鱼一步步走出穷困,也主动找到朱林请教如何脱贫,村里刮起了勤劳致富的文明新风。

枫木村是柳工五个定点帮扶村中脱贫难度最大的一个村。2018年3月,覃翔在接过第一书记的交接棒时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枫木百姓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

除了扎扎实实完成“规定动作”,实现脱贫摘帽外,覃翔还创新性地发展菌类种植项目,让村民真正有可以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他积极向政府、后盾单位寻求资源支持,推动建立了菌类种植新型产业示范园,安排专家为村民培训种菌技术,用企业管理优势引导产业市场化发展。他致力于将这一菌类生产车间打造成为扶贫龙头示范点,以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2020年,全自动菌类生产线的加持使该地区产能大幅提升,菌类种植产业得到全面升级。

扶志扶智——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为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交流,从思想、观念和思路等多方面帮助贫困户脱贫,扶平村第一书记林映然结合村民白天外出务农的特点,在晚上村民们空闲的时候召开集会,率先在三江县以“开夜会”的方式,通过向村民告知脱贫工作开展情况、传达解读上级相关政策、了解村民困难所需、为村民脱贫出谋划策等,听民声、解民难,真正走到村民心里去。此举也掀起了三江县当地开展“扶贫夜会”的高潮,“扶贫夜会”已形成常态化模式,为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是一名野战部队步兵的黄寿琼时刻以军人的严格标准来当第一书记,以“作战”的紧张状态来打脱贫攻坚战。在美俗村,他加强党组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两茶一鱼一稻”特色产业。对积极性不高的村民,他组织会议进行政策宣讲,面对面沟通解疑惑;对缺乏劳动力的村民,他带领工作队员上门帮种茶树、建鱼池、放鱼苗;他还积极联系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上门授课,提升村民创收能力。在他的推动下,美俗村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提升,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指导,我不想再穷下去了,我想找份工作。”2016年2月,柳南区竹鹅村低保户朱长征简单的一句话,在扶贫工作队员刘罕冰心里却有千斤般重。还记得第一次入户核查时,朱长征的境况用“家徒四壁”形容毫不为过。因为好吃懒做,妻儿离他远去,村里没人看得起他,从他身上,刘罕冰深深感受到了“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

经过一年多反复做思想工作,朱长征的心路历程发生了变化,开始相信脱贫不能“等、靠、要”,勤劳才能致富。刘罕冰也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帮助朱长征争取到了巡河员的岗位,每月收入稳定。每天清晨6点,朱长征便准时出现在竹鹅溪沿岸开展工作,“懒汉”变成了“勤快人”。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有许多柳工人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90年代时,在乡村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大学生农村工作队员兰刚,大力发展城郊型农蓄牧业的黎睦汉、方德松;进入21世纪以来,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年度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的张炳稳,致力于让村民实现稳定和长期收益的邓建强,推动“小茶叶 大发展”的莫中山,心系贫困学生的李锦胜……他们是脱贫攻坚战场的“急先锋”“排头兵”,是扶贫一线“最可爱的人”。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到决胜决战的关键时期,依旧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11名“柳工尖兵”,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在这个21世纪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故事中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