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叉车和移动机器人高质量发展万里行之【合力产业基石】
转载 2024-06-06 10:20 合力 来源:合力4月以来,由安徽合力主办,中叉网/AGV网承办的“数智领航,合力未来”——合力叉车·中叉网2024中国叉车和移动机器人高质量发展万里行正火热进行中,活动小组走访合力科技、安庆车桥、安鑫货叉、蚌埠液力、合肥铸锻厂、和鼎新能、联动属具、皖新电机等合力部件公司,深入体验“合力部件 产业基石”的实力与魅力。
5月10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安徽叉车集团调研时,勉励我们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专注专业、持续深耕,发挥在工业机械装备制造领域的创新优势,带动机械行业与装备行业共同发展。
合力科技——数智互联 焕新未来
2017年合力科技在上海正式成立,2023年打造一创双核的业务布局,在合肥成立安徽分公司。
围绕智能物流业务,合力科技从参与做、主导做到整合做:公司成立之初就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以无人叉车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业务;随着用户应用场景不断升级,公司逐步完善智能物流系统以构建强大的集成能力,主导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积极整合生态伙伴资源,从产品、技术、渠道、资本、品牌等方面扩大自身优势,努力为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升级创造更大价值。
为什么说智能物流是下一场,合力科技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向高端方向延伸,是技术升级迭代、逐步递进的过程;其次,智能物流的市场空间巨大,向上发展趋势明显,这也是符合产业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而且,社会基础不断构建,正经历“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智能物流创造了高质量就业机会,“人才红利”的潜力也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总的来说:目前部分应用场景处于技术实现和效率达标的矛盾转化过程中。真正让AGV无所不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相信合力科技将持续致力于扩展物流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满足更广泛行业的需求,推动技术创新。期待其为智能物流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合力”引领行业迈向更高效、环保、智能的未来。
合肥铸锻厂——百年合力 百年铸锻
合肥铸锻厂,始建于1958年,是安徽省铸造协会会长单位,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设有省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技术中心铸造研究室,建有中国铸协“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和“国家开放大学铸造学院学习中心”。拥有多项国内领先的铸造工艺技术,包括真空负压、消失模、静压、树脂砂、垂直造型及3D打印等,是全国铸造行业铸铁类铸件生产工艺门类最齐全的铸造企业。
合肥铸锻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供给质量的指示,致力于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工厂通过技术革新和创新驱动,从传统铸件生产转型为提供配套主机部件铸造件结构解决方案合作者,成为多个高端行业领域的铸件首选供应商。合肥铸锻厂新产品研发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从设计到成品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技术应用,大量应用智能在线检测如3D扫描仪、热力学分析仪等,确保制造过程中参数的精确控制。
工厂通过创新铸造技术,如一体化整体铸造及成形技术和材料技术相结合,代替传统结构件、锻件等,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还提升相配套的主机质量和性能,提升产品品牌和影响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和鼎新能——匠心和鼎 智选未来
成立于2008年的和鼎新能,是安徽叉车集团控股企业,肩负着推动产品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历史使命。一直秉承“三高一长”产品品质使命,即高安全、高效率、高性价比,长寿命(长循环),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和产品创新,严格供货渠道的标准化。
目前,和鼎新能为各工业车辆主机厂提供电池配套服务,可根据主机车型正向开发锂电池组(低压、高压锂电), 通过主机配套,从合格到优质,与主机厂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作为工业车辆动力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和鼎新能将把安全和性价比做到极致。构建产品实验室,加强产品循环寿命、蜂窝实验等,解决生产供应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投入巨资研发国内首创“工业车辆锂电池模组生产全流程自动化产线工艺”,该工艺创新实现锂电池模组精准化检测、规模化生产、一体化控制、智能化决策和物流与信息流高效协同的准时化生产,荣获2023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荣誉证明。
安庆车桥——匠心独运 倾心智造
安庆车桥作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叉车转向桥、驱动桥和航空地勤设备前后桥,Ⅲ类仓储车驱动单元和高空平台作业车桥等工程机械桥类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安庆市智能工厂”“安庆市企业五十强”等称号。
安庆车桥基于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制造的特点,着力打造柔性制造体系,具备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和较强的订单交付能力,销售订单兑现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多年沉淀,稳步耕耘。全球叉车行业排名前10位的6家主机厂与我们保持了长期良好的合作,服务客户200多家,营销网络遍布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国内地区,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巴西、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
在企业未来的展望与发展规划方面,安庆车桥已启动“工业车辆车桥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基地规划占地180亩,我们将通过新工厂建设,不断加大数字化研发、数字化管理和智能装备的投入,提升公司智能制造水平,进一步培育车桥的核心竞争优势。项目建成后预计形成年产43万台工业车辆转向桥等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蚌埠液力——蚌液智造 稳定可靠
蚌液不仅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叉车液压油缸和液力变矩器生产基地,而且还集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于一体。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液压件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健全的试验手段。公司的配套供货体系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配套服务。目前,公司的年产能达到130万根油缸和14万台变矩器。
蚌液正在按照其全面的发展战略推进企业的增长和创新。该公司的核心战略聚焦于人本管理、市场导向、质量保证和创新驱动,旨在提升其增值服务能力,并立志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工业车辆液压基础件行业的佼佼者,同时也积极拓展其他行业的市场份额。
在“十四五”战略规划中,蚌埠液力设定了具体的经济目标和生产指标:销售收入目标达到10亿人民币,液压缸的产销量达到200万根,液力变矩器的产销量为19万台。此外,公司努力成为世界工业车辆前五的液压件配套企业。
联动属具——聚力联动 行稳致远
近年来,联动属具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促发展的战略定位,旨在成为全球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践行“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期望,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持续优化客户体验,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持续改进其产品、服务和运营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仅今年一季度,夹类属具销售同比增长了34%,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联动属具与客户之间的双向奔赴,更离不开公司自身多维度的创新与自我突破。联动属具已累计研发新品4600余项,涵盖侧移调距、平夹、旋转、倾翻、推拉等六大类属具,并推出多款适销对路的“爆品”,如LC/YC系列侧移器、ZK15F系列多浮动砖块夹等,深受市场欢迎。
作为国内属具行业领军企业,联动属具正汇聚力量,以蓬勃之气,聚力联动,行稳致远。联动属具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业属具民族品牌企业,为集团“产业基石”贡献联动力量。
安鑫货叉——品质安鑫 让客户更“安心”
2009年,安徽叉车集团旗下安徽安鑫货叉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2010年底建成投产。如今,安鑫已经成为国内外专业从事叉车、堆垛机、叉装车等工业车辆和工程机械货叉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厂家。
近三年来,安鑫年销量达37万支,为国内外知名叉车和工程机械厂商配套。目前安鑫年产能已达到45万支,产品涵盖0.8-46吨叉车用货叉,还生产防爆、石材等特殊用途货叉,并支持客户特殊定制。
安鑫依托“合力部件 产业基石”的集团零部件业务品牌定位,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营建安全健康、协调有序的行业生态,紧握行业发展契机,提高供货保障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能力,持续推动货叉行业技术进步、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提升,引领货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安鑫始终坚持绿色化发展,聚焦集团公司ESG战略,通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2023年安鑫实现外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1.81%,高附加值产品营收成绩显著。
皖新电机——进口替代 高效驱动
皖新电机近年来在推动叉车驱动系统向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积极抢抓安徽叉车集团电动化产品谱系更新换代的机遇,利用自身设计优势接连打造系列“优品”“精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全球环保标准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油改电”在叉车行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皖新电机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专注于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电机驱动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提供适用于多类车型的叉车电机,并在生产中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合力集团旗下企业,皖新电机基于客户需求提供异化定制服务,为其提供电动叉车关键零部件——电动驱动解决方案。除满足集团需求外,皖新电机还积极“走出去”,优质电机产品还提供给行业兄弟公司,并且近年来产品出口方面成绩卓著。同时,电机产品的高性能、高可靠性,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业车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安徽省省委书记韩俊批示,要求我们要全力打造叉车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成为智能绿色制造、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企业。我们将积极应对全球市场环境变化,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着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