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玉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转载 2008-12-27 09:40 玉柴 来源:玉柴
桂林玉柴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一辆以柴油机和电机共同作为车辆驱动动力的混合动力客车,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亮相,便引来众多行家、商家的青睐。
  这种以单轴并联式技术进行城市客车动力总成开发的客车,加速时以电机作为动力源,辅助发动机保持强劲的动力性;减速时以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将制动能量回收并转化为电能向蓄电池充电,仅用四缸发动机就实现了六缸发动机的加速效果,减少了20%的燃油消耗。
  这是业内素有“北欧阳南卓斌”的卓斌教授以院长身份领衔玉柴工程研究院研发的一项创新成果。
  正是由于有了像卓斌这样的一代代科技攻关人员,玉柴得以在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不断做强做大,从一个产值200万元的手工业社,发展为拥有1.8万员工、33家下属企业总资产119亿元、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行业巨头,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制造”,让玉柴在祖国的边陲小城崛起
  50年前的1958年,玉柴试制2105型煤气机,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献上了厚礼。第二年玉柴经过攻关,成功研制了2105型柴油机,并成为此后20多年该厂的主导产品。玉柴冷加工厂维修中心60多岁的高级技师曾显林说:“我们虽然一直有主导产品占领市场,甚至经年畅销18个国家,但是,我们从没间断过创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不断的科学技术创新是玉柴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而创新的背后是玉柴始终不渝对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也正是得益于玉柴一代代研发队伍孜孜以求的追求,使玉柴创造出我国内燃机的一个个第一,使玉柴成为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
  我们不妨看看改革开放30年来玉柴创新研发的主要产品以及产品在社会的影响力——
  ——1978年,X6105Q车用柴油机进入车用柴油发动机行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
  ——1986年,6105直喷柴油机改变国内涡流柴油机历史,实现油耗大幅降低;
  ——1989年,6105QC柴油机由于节能明显,占据国内同类产品50%份额;
  ——1997年,增压中冷柴油机提前达到1999年国家排放标准;
  ——2000年,高压喷射中冷技术达到2003年国家节能和排放标准;
  ——2004年,推出国3排放产品,比国家标准提前3年实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
  ——2006年,国内首台推出国4电控柴油发动机,率先应用SCR排气后处理技术,首次实现与欧洲排放标准同步,成功对接国际水平,比国家强制实施国4排放标准提前4年;
  ——2006年,YC4W轿车柴油发动机成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柴油发动机,填补了我国轿车柴油发动机的空白;
  ——2007年,推出国内首台达标国5柴油机,处于国内柴油发动机行业领先地位。
  玉柴在技术创新上的累累硕果,与其拥有一流的研发团队和一流的研发设备分不开。50多年来,玉柴推行卓越班组的模式,确立了集团上下创建创新学习型班组的目标,促进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活动。“卓越班组”在各个时期的名称有所不同,但是鼓励永续创新却从没改变。
  玉柴工程研究院院长卓斌说,倡导自主创新,坚持发展民族品牌,给技术人才搭建了一个施展所学知识的平台,既满足了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产业报国的思想,又带来很强的成就感。这是玉柴最吸引人的地方。玉柴强调创新性,使很多工作都是行业内领先的;同时又强调实用性,使创新成果很快就能转化成商品。
  研发机构玉柴工程研究院拥有科研人员360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56人,高级工程师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具有跨国企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试验室是行业首家通过认定的“国家认可实验室”,是行业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试验室之一。试验室产品的研发,构筑了功率覆盖宽、适用范围广的大系列多品种产品平台,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国内领先。
  玉柴工程研究院依靠其雄厚的研发实力,获得“863”国家高科技前沿研究课题重型商用车柴油机开发课题、重型商用车CNG发动机产品开发、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等3项课题。2007年新一代柴油发动机创新设计集成系统开发与实施项目(YCEDP)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高度关注并支持,确立了玉柴在国内重型车用发动机和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的技术主导地位。
  在世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燃油价格不断攀升、环境问题愈加突出的今天,玉柴把工程研究院变成“玉柴的特区”,对技术人员实行持股制,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不断研发出自主创新的产品,这对玉柴的发展起到更强劲的推动力作用。玉柴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告诉记者:“受制于人,永远做不大。要用自主的技术占领市场,敲开国际大门,就要在研发体制和机制上来个彻底创新。”
  “中国创造”,让玉柴机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玉柴发动机从1964年起就出口越南、新加坡等国,出口历史长达44年;然而,出口量占总销量比例仅为5%,国际市场上没有做大。
  2004年,玉柴调整过战略,寻求与国内整车厂合作联手拓展海外市场,但这种配套出口方式受制于供方。因此,国际市场的营销学这一课玉柴还得“补一补”。
  玉柴认为,在国内,市场运作和营销创新是玉柴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独特优势。从最早的“为用户提供产品”到后来的“为用户服务”理念,玉柴一直是创新、超前的。玉柴最早在全国遍设服务站,通过缩短服务半径和量化管理、加强回访等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使玉柴产品迅速遍布全国。
  通过“补课”,玉柴认为,对于国际市场的营销一定要完成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再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转变。最高目标就是帮用户赚到钱,实现多方共赢。
  2007年,玉柴重新调整了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采用“办事处+商务代表”的市场营销模式,从商务、产品、服务、技术等各方面,对每个国家、每个客户都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广泛开展“一国一案”、“一户一策”的海外销售、服务网络建设。
  玉柴在海外50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在国内内燃机行业中首家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产品“出口免验证书”,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金牌通行证。营销手段的创新,使玉柴在柴油机出口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的同时,玉柴挖掘机也远销欧美、大洋洲等5大洲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代理商达到60多个。
  然而,玉柴并没有满足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2008年,玉柴提出了“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国际战略定位。朝着这一方向,玉柴计划到2010年,把海外办事处增加到20家,海外商务代表达到80人以上,海外经销商增加到80家。
  产品打到那里,服务就到那里。中美洲一个国家从中国众多的柴油发动机生产厂家中,看中了节能环保的玉柴发动机,采购了2万台改造其高能耗的汽油发动机。玉柴的服务队伍立即开拔进场,让这个国家体验到了玉柴的“金牌服务”。
  今年,玉柴的柴油机已在东南亚、中东、中美洲等海外市场获得高度认同;小型工程机械牢牢站稳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以其优异表现获得较高评价。
  与此同时,玉柴提出了玉柴国际化发展的目标:2008年实现发动机出口5万台,2009年达7.5万台,2010年达10万台,占玉柴总销量的35%。在2010年前,玉柴将以亚洲、非洲、拉美地区和东欧为目标市场,重点突破东南亚,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出口量占全年销量和销售额的10%至20%;2010至2015年,将有计划地进入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市场,实现发动机年出口量达30万台,占年度总销量的30%。
  “国际化是玉柴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争取技术优势、突破贸易壁垒、成就充满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集团的必然选择,是玉柴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标志。”玉柴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这样说。
  有这样雄才大略的愿景,玉柴必将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美丽转身。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