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叉要做中国叉车行业“排头兵”
转载 2010-03-30 09:31 杭州日报 来源:杭州日报近年来,杭州已有不少大企业“移植”到临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也包括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说起杭叉,很多人只会想到石桥路的老工厂,如今它却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临安青山湖畔。
开年以来,杭叉先后接到了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中石化、中石油、中铁快运、宝钢、首钢、上海大众、五十铃等大客户的订单,这让人明白了为什么前年中宣部要求重点报道8家装备制造业时选中了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的杭叉。
巍巍天目山举臂,碧波青山湖开怀。在临安的青山绿水间,杭州装备制造业正在迅速崛起。
提货车排成长蛇阵
每天进出有400多辆集装箱车
杭叉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大门前,排着长长的集装箱重载车车队。“像这样的车,每天进出有400多辆,有送原材料的,有运输成品叉车的。”杭叉董事长赵礼敏指着旁边长长的车队说。
正说着,几辆满载着杭叉叉车的集装箱重载车缓缓地驶出工业园大门。
从办公大楼9楼放眼望去,远山如黛,500多亩的工业园尽收眼底,视线十分开阔。据介绍,这片工业园是几条完整的生产线,类似于汽车的整车生产线。“钢板运进来后,进下料车间,然后根据设计进行裁剪,进入焊接车间、喷漆车间,形成车架,经过传输带,进入总装车间。”赵礼敏说。
这里全部实行专业化生产流水线组装、调试和整机检测,拥有了五条叉车总装线、四条整机检测线、三条门架装配线、两条桥箱装配线和四条部件及整机油漆涂装线,可生产不同吨位的叉车,大到25吨的,小到1.5吨的,都是全自动化生产,平均每天产量达250台成车。
老企业迁往卫星城
转型升级演绎“惊人增长点”
杭叉是由老国企改制而来,设备、工装都比较落后,每年40%的增长使原来5000台的产能明显不足,后来通过技改使产能扩大到3万台,靠租赁场地,厂区分散,物流成本高,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移民”临安,无疑是演绎了转型升级的“乾坤大挪移”。
“现在企业用上了先进的生产装备及ERP信息化手段,生产流程优化了,成品库存和物流费用大幅降低,应急交货反应能力也比以前快了。”工作人员介绍说。
今年开年以来,该公司实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形势,月销量、日发货量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3月单月销量预计将超出6000台,相当于改制前全年销量的3倍,最高一天发货达294台。“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搬迁让产能得到释放,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董事长赵礼敏说。
“目前,杭叉的电动叉车比例还不算高,但国外的增长很快,这是一个潜在增长点,我们也在逐年调整。”据悉,最新研发的XF新系列叉车,采用了全浮技术,因其高配置、耗能少、震动和噪音较弱等特点而备受欧洲市场青睐,眼下在国内还没有销售,在国内一上市就可能被“拷贝”。
走进大楼的时候,记者发现办公大楼门口竖着一块楼层指示牌,六楼是研发培训中心,这也是杭叉的竞争力所在。据介绍,杭叉拥有自己专业的研发团队,其中技术人员300多人,设计人员170多人,每年的研发经费保证在销售收入的4%左右。
外商投来钦佩目光
要做中国叉车行业“排头兵”
“去年金融危机中,国际上叉车行业效益下降了50%,但我们仍然有一种‘破土而出’的新生状态,应该来说,是搬迁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契机。”赵礼敏说。
“人家在降,你不降,就是增长。”去年金融危机以后,杭叉调整了市场结构,由原来的内外销4∶6的比例,调整为现在的8.5∶1.5,全年销售叉车34458台,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出口创汇5亿元,利税3亿元,销量、出口、效益分别获得了行业第一。
就在前不久,杭叉先后接到了中国铝业、中国储运、中集物流、五十铃等大客户的订单。要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拿到这些大订单是多么不容易,国内有中联重科、广西柳工、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安徽合力、徐工集团等,国外有德国林德、韩国大宇及现代等,对这些客户都虎视眈眈,杭叉硬是靠着自己的优异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以及“迈小步、不停步、跨大步”渐进式发展模式,把这些客户紧紧地拽在手里了,进一步确立了它在行业中“排头兵”的地位。
最近,日本一家制造业巨头与杭叉有一个合作项目,合作协议书是由日方起草的,但我们注意到协议书上面写的是“强强联合”。这位日本外宾曾向杭叉伸出大拇指:“中国制造太厉害了,太快了,日本同样的企业,可能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杭叉的这种境界。”
“显然,制造业巨头对我们的态度已发生了变化,已由原来的俯视,变成了如今的平起平坐了。”说这话的时候,赵礼敏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记者在杭叉一份计划书上看到这样的文字:“2010年经营目标是力争销量突破4万台,集团总收入超过50亿元,保持行业第一,力争成就全球5强。”
以“变”应变
金融危机时候,叉车行业的日子很难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有一组数据,去年上半年,叉车整体销量下降36.5%(降幅高于其他子行业),出现10多年来的首次下滑。同时,出口下滑高达60%,海外市场一片冰封。
杭叉集团却能在这种形势下独善其身,在过去一年,贴着杭州制造标签的杭叉,凭借超过30亿的营业收入,挤进“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名单。杭叉人的解释是,他们的机制相对灵活,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快,换句话说,就是以“变”应变。
未来两年,我国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重点建设工程密切相关的杭叉集团,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再次盯上这块蛋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杭叉集团的装备制造产品,恰好是建设重点工程的利器,而杭叉人的利器,就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凭借于此,杭叉能够安然渡过金融危机,也一定能够做成“中国最好的叉车品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杭叉的启示,值得一读!